您好!欢迎访问科研Z库官方网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
[热点推荐]

医学科研设计应该注意哪些?

史上最全!| 10大热门基金标书资源让你2019年申报效率翻倍!

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系列之五:阅读文献的体会

警惕国自然热点中的坑

写作全攻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

基金不中愁啊愁,基金中了也烦恼
2018-09-04    来源:整理于网络

有没有这种体会,殚精竭虑为了基金申请奔走相告,抓耳挠腮,想idea和思路,抽时间做实验整理结果,光标书都修改了不下80回,连春节都没过好,战战兢兢地提交了申请书,最后经过几个月的等待,一轮又一轮血拼,一波又一波的担惊受怕以及各种听风是雨和谣言,终于拿到了梦想的基金,慢慢却发现似乎思路又行不通,又开始为结题而烦恼。

 

可谓拿不到基金愁,拿到了基金却发现更愁。最新统计,2018年NSFC医学部资助率创新低,面上项目17.00%,青年项目15.19%。什么意思呢?7个人里面才有1个拿到资助的,另外6个人当了分母,当了炮灰。 

“Placing innovation first for determining which research projects are funded during grant applications is proposed from China”

 

咱们来看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是评价“国内的自然科学基金”的,该作者提出国自然基金应该提倡“创新(innovation)”,据此他提出了一个评价系统和标准,该打分系统中“创新(innovation)”的打分占比为80%,其他的前期基础工作、已发表文章,海外教育背景、学历等占比不超过20%,建议各级基金申请书的评审专家不要老是盯着申请本子的写作水平,而更应该去评价该研究有没有创新以及社会和医学价值。该文章作者抨击很多重点项目其实研究成果也并不一定能发表在Cell, Nature和 Science上。

 

当然该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不过也反映了僧多肉少的局面之下很多青年学者的苦恼。

 

为何国自然的申请如此之声势浩大,让人如痴如醉,让各路好汉穷追不舍以及死缠烂打,终其原因还是职位升迁和职称评定有直接关系,要知道现阶段众多大学和医院等单位,一个评定职称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另外一个就是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这两座大山互为依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将基础科研和技术应用结合在一起的引导,但是不可避免地没有科研基础但却在临床方面有精湛技艺的人才却不得不一起站在同一起跑线,冲向职称评定的终点线,天生一条腿短的这波人始终是国自然申请中的弱势群体。

 

国自然基金更像是一座大山死死地横亘在他们面前,更像是一个漩涡一样无法自拔,不过求人不如求己,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临床医生最丰富的资源当属最宝贵的病人样本,充分利用这些优于其他人的资源做些文章,从大样本验证以及初步的功能实验入手,结合一些省市院级的基金的一些扶持,慢慢的就会走出这个巨大的漩涡,攀登自然科学基金这座高山()。

 

自己导师拿到了基金自然也是实验室非常开心的喜事啦,那么不好意思,接下来要结题就得依靠各位研究生,博士生啦,要不然怎么说科研界的PI们都有一个响亮的称呼“科研包工头”。哎呀,吭哧吭哧,实验结果不完美,结题有压力,被单位给了时间线了怎么办?导师自然是要把压力转嫁给下面的学生或者博后了,有些导师的压榨是被逼无奈,有些导师的压榨天性却是天生的(捂脸)。

 

最近英国伦敦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英国癌症研究所知名肿瘤遗传学家Nazneen Rahman的350万英镑的基金资助(来自于the Wellcome Trust in London)被收回了,原因令人大跌眼镜:霸凌压榨实验室学生和工作人员。此外Wellcome信托基金还禁止Nazneen Rahman两年内再次申请基金。

 

为何这么严苛?这还要从今年年初以来全球科研界一起声讨“实验室性骚扰以及霸凌现象”说起,Wellcome信托基金更是对其所资助的科学家采取零容忍策略,凡是接到“实验室性骚扰以及霸凌现象”的投诉,其会配合相关机构给予充分调查,如若很多证据都证明了该科学家压榨或者霸凌实验室科研人员,基金都会被立即收回。我的一个在英国的朋友跟我们说,要知道在欧洲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是非常少的,早上上班9点半,下午来个下午茶,下午4点半回家,有时老板见你还在实验室工作,吓得赶紧劝你回家休息。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实验室里难以想象。

 

附:蒲慕明给实验室成员的一封信,来自网络

 

给实验室所有的成员: 

在过去几个月中,有一个趋势变的很明显:如果我们实验室再没有一些巨大的改变的话,POO实验室将不再是那个你们加入时的那个一个高效的,一流的实验室。实验室进展报告清晰的表明,在过去的6个月中,绝大部分的项目缺少进展。一年之前,当我们搬到伯克利的时候,我想我已经明确的表达了我对各位的期望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关于在实验室工作时长的问题。我曾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青年科学家,那么你每周至少工作60个小时。这个世界上可能有少数像Florian幸运儿那样,在发表了两篇nature的同时还很享受的他业余生活,同时还拿到了哈佛的教职。但我们实验室里没有哪个人,有资格像Florian那样四处玩耍。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给实验室设立了一些规矩: 

1 每个人每周必须花50个小时在实验室,(比如每天8小时,每周6天)。我现在以及我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时候,都不止这个数。当然了,你可能比我更聪明,或者你压根不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但是,我并没有要求你工作时长和我一样。 

2 当我说“工作”的时候,我的意思是真正的在试验台上的工作,而不是上网闲逛或者收发和科学工作不想干的邮件(你可以在下班时间干这些),以及过多的和科研无关的闲聊。除了特殊情况,午餐时间请不要太长。我强烈建议,每个人每天用6个小时做实验,2个小时在阅读相关文献。论文和课本的研读都应该放在8小时外,当然了,当你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你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来搜索并阅读文献。 

3 我想我已经给每个人都发过邮件了,当你不在实验室的时候,请向我报告,请提早通知我你的休假计划。每年最多20天是我能接受的最大极限。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报告过他的休假或者病假(这是违反学校规定的),但是你们自己清楚,今年你们已经用了多少假期了。 

总体上来言,由于身体原因,个人的特殊情况等等,我理解你们不可能总是遵守以上的规则。但是,如果你因为个人生活习惯而不能认同这些规定,我会尊重你的选择,同时强烈建议你立即规划你的未来,请你在1月31好之前离开实验室。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帮你找一个新的实验室,或者新的工作。 

如果你接受这些规定,我将很高兴的为你提供最好的学术知道,希望比以往更好。我将在2002年7月之前考察每个人的工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出足够的进展,从而可以在近期发表论文(至少J Neuroscience这个级别的)。如果到时候考察不合格,我将不得不让你在8月底前离开实验室。 

慕明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逼死自己而后生的觉悟,科研是残酷的,别说100%的投入了,即便200%的绝对投入都不一定得到理想中的实验结果,不过好在老天更偏向于努力的人们。

 

这个世界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把人和事都分成了两拨,这条线就是“二八线”,有些人的努力让自己进来去了那20%,生活是残酷的,没人会去同情那80%的人和事,能做的就是坚强起来,高瞻远瞩,从细处做起,脚踏实地,多参与到你所不得不感兴趣的课题,久而久之,例如“卓越的1万个小时”之后,你会发现你在这个方向上投入了1万个小时后,你已经成为了那20%的人甚至是5%的那波人。

 

至于拿到了基金也发愁的这波人,开始着手实验,着手大量的文献阅读,着手项目计划书,着手三年之约,千万不要愁着愁着就不管了,反正觉得时间还早,一年又一年,到最后一年才发现再行动时,已经晚了,最后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直接拖延到天荒地老无法结题,这样对于之后的基金申请会非常不利,不要让拖延症耽误了一手好牌。

(文章整理于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706227459
官方网站:www.keyanzhiku.com
服务邮箱:marketing@keyanzhiku.com
客服QQ:1745693101
微信公众号
留言板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